11月26日,2024院士(专家)赋能产业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近50名中国两院院士、国际院士出席。大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创新成果并签约,搭建院士赋能产业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成都产业发展和绿色转型注入新活力。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并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加强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院士联合会主席团主席谢和平说。成都院士联合会成立于2023年,是由谢和平等多名川籍或在川院士联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为四川和成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成都院士联合会聚集了在川、川籍或与四川开展合作的中国两院院士、国际院士170余名,逐渐形成了西部高端人才矩阵。
针对四川及成都的具体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给出了发展建议。“我们的团队目前正在天府永兴实验室开展推动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多吉院士表示,“四川盆地有上万口废弃的油井,当中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以用于发电及冬季供暖、夏天制冷,比起风电和光伏,地热作为发电资源更加稳定。”如何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多吉院士4月19日在出席“2024四川(成都)地热高质量发展大会”接受地热加采访时表示,高温地热资源可以说是地热利用中最高级的利用了,它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供暖,也可以用来其他的各种养殖业或工业用热,以及康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热资源是指被人类可以经济利用的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直接利用和发电两种利用方式。浅层地热资源和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以直接利用为主,高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主要用于发电。资料数据显示,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标煤为7亿吨;大陆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标煤18.65亿吨。中国地热发电潜力巨大,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区的高温地热资源发电潜力为7120兆瓦,占全国高温地热资源的84.1%;东南沿海地区高温地热资源发电潜力为700兆瓦,占全国的8.27%。与风电和光伏相比,地热能发电不仅零排放、无污染,而且稳定性好,能够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年均运行时长在8000小时以上,年利用率是太阳能和风能的5-8倍。
地热加
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地热发电规模化发展,需要深化地热能资源勘查工作,加强地热能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开展地热发电示范工程攻关,同时还要出台鼓励地热发电相关的配套政策。我国地热发电发展较慢不及预期,至2020年底,我国地热发电装机量为44.56兆瓦,远没有达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增装机容量500兆瓦目标。“我们搞地热的很想很想,把我们国家的地热发电产业搞上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地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多吉院士表示,目前我国高温地热发电这方面停滞不前,他期待开展试点。对于成都氢能产业的发展,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成都是一个能源消费型城市,因此能源转型主要聚焦在消费侧。成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交通、城市建筑等领域。未来成都作为超大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通过零碳排放或低碳排放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从而推动绿色发展。”大会期间还发布了“院士兴川”品牌和院士(专家)前沿创新成果,举行了院士成果概念验证平台揭牌仪式。据了解,本次大会由四川省科协指导,成都市科协、市委人才办联合主办。大会以“科技引领赛道·创新赋能产业”为主题,包含1个主场活动和5个专场活动。